BOB预计23年下半年国内诊疗量将会持续复苏。医疗机构经营受疫情影响明显,回顾过去四年我国医院诊疗人次变化,2019- 2022年医院诊疗人次分别同比+5%、-13%、+27%、-4%。2021年,医院诊疗量已完全恢复到疫情前,2019-2021年复 合增长为5%。2022年,从3月开始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6月国内医院诊疗量同比增速分别为8.4%、0.8%、-9.4%、- 4.9%、0.01%;下半年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7-11月医院诊疗量分别同比-1.1%、-8.5%、-11.5%、-14.7%、-16.7%。 2023年2月以来,我国医院诊疗量逐步恢复,上市公司一季报也反映出终端恢复态势良好。预计在低基数效应下,23Q2- Q4我国医院诊疗量同比增速将有较好恢复。
21年7月以来,创新药显著跑输恒生综指。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风险资产估值下行, 以DCF估值为基础的创新药资产敏感性更高;2)创新药定价不及预期,导致销售不及预期,进而影响峰值销售预测;3) 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盈利困难,经营压力较大;4)创新药出海遇到阶段性困难。而以上问题在2022-2023逐步缓解, 展望2023H2年,我们对行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保持乐观。
整体上对于医保资金支出增幅在200%以内,可以纳入简易续约,而简易续约分为两种:调整支付范围和不调整支付范围。 不调整支付范围的医保谈判药品,将实际销售额与医保两年前预估支出相比增加的幅度(计为A),A越大,降幅越高。计 算公式为:A=医保基金实际支出÷预算影响预估值。而调整支付范围意味着医保支出进一步增加,将在A要求的降幅基础上 进一步下调。医保预计支出幅度增加计为B,同样是B越大,降幅越高,计算公式为:B=新增医保支付范围的预算增加值÷ 两年前预估值和前两年实际支出值中的高者。即,如果支付范围调整,那么其降幅要求,将是A+B相加带来的共同降幅。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肿瘤会议,汇集诸多世界一 流肿瘤学专家,带来当前国际最前沿的临床肿瘤学进展和相关疗法的探讨。很多企业的重要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结果 也会选择在ASCO年会上首次发布。其中,多个国产双抗、ADC、免疫疗法及细胞疗法数据值得关注。 公司 产品 适应症 临床阶段 类
消化道早癌筛查需求持续高景气,软镜行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国产替代空间大。国内消化道癌症高发、患者基数大,而软 镜以及镜下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但目前国内内镜诊断率和开展率仍然较低,发展空间较 大。
从行业壁垒来看,软镜在内窥镜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主要体现在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镜体操控性三个方面,近年来国 产和进口在产品性能上的差距逐步缩小。CMOS传感器的兴起打破了日企在CCD传感器方面的垄断,给国产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选 择,图像处理技术与进口品牌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国产替代得以提上日程,而开立和澳华的新一代产品在光学放大和镜体操控 性两个关键的性能上已经实现突破,配备的镜体种类持续丰富,新一代产品在三级医院有望实现加速放量。
中国软镜市场仍主要由日系品牌占据,国产化率较低。根据澳华内镜招股书,2021年国内软镜市场规模预计超过60亿元, 2015-2021年复合增速约14%。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软镜市场仍由奥林巴斯、富士、宾得三家日企垄断,2018年三家市场份额 合计超过90%,国产厂商开立医疗和澳华内镜有望凭借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加速在三级医院的渗透,市占率或进一步提升。
医疗设备产业链上游公司掌握底层核心技术,通过加强和已有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新产品和新客户、拓展新应用领域,持续打开 成长天花板。1)提升和优化已有产品性能,加强和下游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断增加合作客户的数量,持续增厚公司业绩;2) 切入新的应用领域:比如奕瑞科技从医疗端延伸至工业端,海泰新光从硬镜上游ODM代工拓展至下游硬镜整机市场,美好医疗从家用呼吸 机和人工植入耳蜗组件延伸至心血管介入、血糖管理、IVD等其他细分领域;3)横向布局新产品:比如奕瑞科技布局高压发生器、球管、 射线源、CT探测器等新核心部件,有望打造第三增长曲线,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开展,覆盖品类持续扩容。预计心血管耗材、骨科耗材、普外科耗材、神经外科耗材、IVD等品类将成为今 年重点的耗材集采覆盖方向。二季度建议重点关注的政策变化:1)预计开始执行集采结果:国家脊柱集采、国家种植牙集采、 福建牵头的27省联盟电生理集采、江西牵头的23省联盟肝功生化试剂集采等。2)预计中标结果落地:三明联盟开展的OK镜、 外周介入类等耗材的集采。3)预计可能出台相关集采规则:人工晶体、骨科运动医学等品类的国家带量采购,安徽省牵头的体 外诊断省际联盟带量采购,河南等十二省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集采续约等。
常规诊断业务短期持续受益于院内诊疗量的复苏,化学发光板块景气度依然较高、国产替代空间大。过去几年,受国内疫情影响,常 规诊断检测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今年2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对于院内诊疗量的影响逐步出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化学发光、生化诊断、 微生物检测、尿液分析等板块有望持续受益于疫后院内诊疗量复苏。其中化学发光板块景气度依然较高,根据德勤的数据,2022年 国内化学发光市场规模约为401亿元,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21.67%,国产化率依然不足30%,“罗雅贝西”四大家占据市场 超70%的份额,尤其三级医院对检验结果精准度要求较高且测试需求大,对进口产品较为认可。受国产厂家冲击,进口厂家相较过往 几年的市场份额已有下降;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国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化学发光领域的国产替代预计将加速推进,国产厂家有望继 续扩大市场份额。
23Q1季报出炉,严肃医疗稳健恢复,消费医疗中眼科弹性更大。从海外经验看,刚需科室恢复程度更好;消费医疗短期弹性 较大,其中眼科恢复更好。对比我国医疗服务上市公司23Q1季报结果,科室之间恢复差异有所体现,以严肃医疗为主的上市 公司一季度收入恢复较为稳健;消费医疗中,眼科恢复弹性好于齿科等。
国家药监局10日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突出中药特色,国 家药监局组织起草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曾于2020年4月29日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22年11 月11日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规定》),自2023 年7月1日起施行;本次《规定》通过与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机衔接,在药品注册管理通用 性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药研制的相关要求,同时加强中药新药研制与注册管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规定》充分考虑中药行业特性,作为规范性文件实操性较强。本次《规定》共11章82条,充分吸纳了药品审评审批 制度改革成熟经验,不但将药品的基本要求与中药特殊性有机结合,同时也提出要辩证处理好中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再次强调要充分尊重中药人用经验、加快推进完善“三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同时对中药注册分类的研制原则 和技术要求也进行了细化要求,并明确了中药疗效评价指标的多元性;整体看来,作为介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 系列药品研制技术指导原则之间的规范性文件,本次《规定》的实操性较强。
中成药集采稳步推进,整体进度符合预期。中药集采从2019年11月于濮阳开始试点,从点到面逐步扩大,2022年1 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提到要实现在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全方位推进集采的格局,进一步压缩带金销售空间, 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正逐步从探索阶段,走向全方位推进。自2021年9月湖北省牵头的中成药集采联盟开启以来,中成 药集采陆续在多地启动,继湖北、广东两大省际联盟陆续开标之后,北京市、山东省又正式启动中成药专项集采;22 年9月,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成立,将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开展中成药及相关药品集采,涉及16个采购组42个药 品,此次征求意见稿发布,标志着湖北牵头的第二批中成药联盟集采正式启动;整体来看,预计中成药集采将持续深入 推进。
海外产业转移与国内创新持续推动CXO行业发展,不同类型的CXO企业收益的侧重点不同。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为代表的 CDMO企业则海外收入占比更高,以泰格医药、昭衍新药为代表的CRO企业国内收入占比更高,各类企业均在积极拓展市场。
高基数及加息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受到影响。根据动脉网统计,全球融资:2022年生物制药、化学制药融资额分别为 229亿美元、42亿美元,合计272亿美元,同比下滑44%;国内融资:2022年生物制药、化学制药融资额分别为61亿美元、8亿 美元,合计69亿美元,同比下滑46%。从绝对金额来看,依然维持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处于较高位置。目前加息已经接近尾声,创新药突破不断,我们认为生物医药投融资同比增速下半年将好于上半年。
国内企业技术逐步成熟。国内头部公司多创立于2000-2010年,在不断的生产实践和拓展客户的 过程中,国产产品也在不断地积累技术和生产经验,其产品与进口产品的技术差距逐渐在缩小, 应用场景也开始逐渐从低值原料、耗材向高端市场改变。
供应链优势明显。相对于国外产品的长货期,国内企业更多通过直销模式,在存货方面库存充 足,能够更快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具备本地化优势。
注重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外企对人均创收的要求较高,虽然目前在质量上具备一定优 势,但通常只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在技术支持方面无法响应国内众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下游 部分客户不仅需要产品,也有供应商协助和参与工艺开发的需求,国内企业会更多地提供此类 精细化服务,帮助产品导入客户。
新冠疫情凸显供应链风险,工业用户替代意愿更强。科学试剂领域下游客户使用产品粘性较强,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和稳定性,科研端和工业端客户替换产品的意愿较低,之前进口品牌产 品市占率较高,用户粘性强,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扰动,国际物流供应链受到较大影响, 进口试剂进入中国速度不确定性增加,为下游客户尝试使用国产试剂产品提供机会,同时工业 端客户考虑到供应链稳定性以及成本等方面,我们认为使用国产试剂的意愿程度更高。
门诊统筹加速落地,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自1998年城镇职工医保制度从单位医疗保险开始向社会医疗保障转变以来, 个人账户始终存在福利损失、不能用于共济、道德风险、管理成本高昂等痛点,导致医保基金风险共担属性被削弱。 因此,2009年后,政府开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形成了个人账户转为门诊统筹基金、扩大受益范围、 延伸支付范围、完善个账划账办法、允许购买商业健康险等五类办法,且部分地区甚至进行了交叉试点。2020年,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对个人账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2021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城镇职工医保 个人账户改进方案正式落地。2023年,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正式将 门诊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零售药店,政策推进速度超预期。
百克生物:建立多个疫苗研发平台,拥有首款国产带状疱疹疫苗。百克生物成立于2010年,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前 身为长春高新与其控股子公司百克药业于2004年设立的“长春高新百克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经过多年发展, 逐步建立起了四个疫苗及生物药研发、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平台:“病毒规模化培养技术平台”、“制剂及佐剂技 术平台”、“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及“细菌性疫苗技术平台”。依托于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公司目前已实现4个疫 苗产品的上市销售,包括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带状疱疹疫苗;此外还有多个产品处于在研状态。公司已于2021年6月 在科创板上市发行。
带状疱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 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血清学证据显示,年龄≥50岁成人中约99.5%曾感染VZV。据报道,我国≥50岁 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为(2.9~5.8)/1000人年。年龄增长所致免疫功能下降是引起带状疱疹的重要原因。一项横断 面研究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为7.7%,随年龄增长,人群患病率逐步增加。
回顾2022,合成生物学行业发生众多重大突破、关注度不断提升。政策方面,中美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 规划》、(美国)《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基础研究方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天津工生所等科研机构在前沿研究方面不断 突破,二级市场上国内外众多已上市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或自研方式进入合成生物学赛道,一级市场融资情况同样火热,据星矿 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有超过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
展望2023,合成生物学行业仍然值得关注。近期,GEN、波士顿环球报等杂志在给出2023年相关预测时均提到合成生物学行业。 GEN认为展望2023年值得关注的七大生物制药趋势,将有更多大药企聚焦合成生物学;波士顿环球报访谈波士顿风险投资家2023 关注方向,合成生物学、在美国本土制造、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等方向均在列,且合成生物学在药物开发和制造方面应用值得关注。
居民用药需求释放,医药流通行业恢复性增长。2020年,受外部环境影响,院内终端诊疗秩序尚未全面恢复,用药 需求萎缩,医药销售市场规模增长放缓。随着环境好转,居民院内用药需求逐渐释放,2021年全国药品流通市场销 售额同比增长8.65%为20615亿元,增速逐渐恢复疫情前水平。我们认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医保支出长期增长 趋势不变,叠加短期内院内就诊秩序恢复,医药流通行业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医保支出稳健增长,市场长期动力充足。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6亿人,全年基本医疗 保险基金总收入增长6.92%达到30697.72亿元,支出端则由于医保控费、院内诊疗人次下降等原因增长放缓为 24431.72亿元,基金累计结余42540.73亿元。我们认为,目前医保基金总体规模较大,资金运作良好,能够较好覆 盖医保支出长期平稳增长,医药流通行业长期动力充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